走進婺城區乾西鄉湖頭村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村中的西湖,只見湖面碧波蕩漾,兩岸是青石欄桿、綠樹成蔭、白墻黑瓦,別有一番水鄉韻味。
湖頭村位于婺城區西郊,和雅宅村以長湖為界,東臨城區,南接白龍橋鎮,西通蘭溪市,北接竹馬國際茶花園,金蘭中線、西二環線穿村而過,交通便捷。
據村黨支部書記陳加平介紹,湖頭行政村轄前房、后角、橋西、黃武范、上中張都、下張都、樊司7個自然村,是婺城區西部最大的村莊,有人口2850人、1050戶,該村村民主要有陳、黃、范、張、樊、余、吳、等姓氏,其中陳姓是湖頭村的主要姓氏,有人口1100多人,占全村人口的40%。
先祖陳拱捐助稻谷千石賑濟災民
在村中,記者翻閱了由村民陳根松保存的《北溪陳氏宗譜》,據宗譜記載,北溪陳氏第一世為陳信(曾一公),字耀先,南宋慶元戊午年(1198年)生。先居括蒼(古縣名,治所在今麗水東南),宋理宗紹定年間(1228~1233年)遷居金華城西水北(今褚家園),為三陳(上陳、中陳、下陳三村,中陳后名湖頭,下陳后名雅宅)一世祖。第二世為百九公文儼、萬一公文肅,第三世三三公茂德為上陳始祖,三四公懷德為中陳、下陳始祖。
在陳氏家訓中,有著這樣的規定:但看東鄰守法儉用立家若何,西鄰浪用壞法破家若何,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再如不論貧富,定要請師教訓子孫禮儀等。
因此,陳氏后人遵循祖訓,重視教育,多行善事。在《北溪陳氏宗譜》中就有著關于恩賜義民忠四府君敕一道的記載:皇帝敕曰,浙江金華府金華縣民陳拱,國家施仁養民為首,爾能出稻谷一千二十石(注:明代一百五十市斤為一石)用助賑濟,有司以聞,朕(皇帝自稱)用嘉之,今特賜敕獎諭,勞以羊酒,旌為義民,仍免本戶雜汛差役三年。時間為明正統七年(1442年)四月初十。
在雅宅村,就建有一座敕旌義門,為一木質結構的牌樓。義門由皇帝敕書建造,以旌表陳拱兄弟傾其所有捐贈糧食救助災民的功績。當時,哥哥曾讓弟弟留下一些糧食,弟弟堅決拒絕了。他說:“吾與兄同積,而敢異施乎?凡此皆所以,揚我先人之善貽!(我與兄長一同創業積蓄,我怎么能少捐呢?我們一起竭盡全力,也可以發揚先祖的積善傳統)。主管官吏將此事上報朝廷后,皇帝因此下敕書建造義門。在宗譜中還有在忠四府君陳拱遺址興建義門的記載。明嘉靖年間,義門遭遇火災,盡成焦土,至萬歷八年(1580年),由七世孫梅澗公出資四十余金(白銀)召集五房共84人會議重建,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。在雅宅村,義門依然是村民眼中神圣的所在。每當村內有婚喪嫁娶之事,必定要到義門走一走,至今已成傳統。
傾聽村民呼聲,還西湖一湖清水
位于村中的西湖,歷來是村里的飲用水源。80余畝的西湖水面,養育著歷代湖頭村人,上游喝水,中游洗菜洗衣,下游洗馬桶灌溉。上世紀80年代后期,西湖卻逐漸成了垃圾場、排污湖,因為多年污染,湖水變得又黑又臭。變成了污水池,臭氣熏天。村文化員沈爭鳴說,湖里垃圾亂堆,一股惡臭,別說喝水洗菜了,連洗手都不敢。因此,村民迫切要求整治西湖,還西湖一湖清水。
湖頭村兩委想村民之所想,急村民之所急,于2013年5月初組織整治“母親湖”西湖(中段),工程耗時5個多月,共挖掘淤泥約10000立方米,新建水泥道路約800米,石坎修理約300米,沿線鋪設污水管道約500米,拆除農用房10戶、面積約850平方米。另外,還對百年古橋銀壽橋(又稱“寧壽橋”)作了拓寬加固,增設了兩岸的青石欄桿……
當時,西湖中段水治理和文化大禮堂兩個項目融合在一起建設,一共投入近300萬元。這對于湖頭村兩委來說,可謂巨額投入。陳加平四處奔走,一個部門一個部門、一家單位一家單位地“化緣”,最終籌集了大部分資金。為確保施工質量,陳加平每天到現場查看3次以上,過度勞累導致他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,疼痛難忍,只能駝著背走一段,歇一歇。幾經努力,清淤工作終于完成,5噸的大貨車,總共運了500車。清淤完成后,兩側古老的青石駁坎重新出現,但也有部分青石駁坎坍塌!斑@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!标惣悠經Q定為青石駁坎加固,增加了厚厚一層水泥底座,然后進行修復。到2013年10月底,西湖中段整治全面完成。
在城鄉水環境整治工作中,陳加平爭當“五水共治”先鋒,率領全村黨員干部群眾完成西湖淤泥清理及沿湖文化圈建設,創造了村級治水樣本。
整治后,西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水變清澈了,已經幾十年無人敢洗手的污水塘成了村里的新景觀。
如今,西湖岸邊建起了休閑廣場、文化禮堂大舞臺和文化長廊,形成“景觀式文化圈”。每天晚上,村民們吃完飯,就繞著湖邊散散步,聊聊閑話。當然,最受湖頭村民喜愛的是廣場和文化禮堂大舞臺。每天晚上,湖頭及周邊村莊許多村民自發在這里聚集,跳舞練操,強身健體。
“兒時滌衣聲,水污久未聞;著力還新貌,姑嫂浣清晨。廝鬧鄰里親,嬉戲和睦情;夢中兒時景,重現在當今!边@首由沈爭鳴創作的詩,真切反映了西湖整治后的巨大變化。
自掏腰包,村支書、主任成立關愛基金
數百年來,湖頭村民傳承了樂善好施,樂于助人,敬老愛老、重視教育的好家風、好傳統。湖頭村的主要領導更是起了帶頭作用。
陳加平不僅廉潔奉公,平常積極倡導扶貧濟困,而且不計報酬,他于2009年一手創建了湖頭村黨員關愛基金,從那時起,他就沒有領過一分錢的工資和獎金,全部捐贈給黨員關愛基金,用于生活困難和老弱、生病黨員的慰問金,使老黨員感受到黨組織對他們的關懷和溫暖。
村主任陳璐也是如此。2013年底,陳璐回到湖頭村當起了村主任。上任頭件事,陳璐掏了一萬元,并將自己三年任期內的工資和獎金全部捐出,成立了關愛老人基金,每年都會邀請杭州醫科大學的學生們,請他們來村里為老人免費提供義診、針灸、刮痧等服務用來幫助村里有困難的老人。2014年1月,村里每個老人都收到了陳璐送來的愛心“保溫杯”;同年夏天,陳璐看到有些老人下地干活沒戴草帽,曬得滿臉通紅,回頭就買了700多個草帽,給每個老人都送過了一個過去。
張路前是該村的黨支部副書記,從2008年起,張路前當了兩年的村調解主任。從那時候開始,村里一有什么鄰里糾紛、老人贍養、農田糾紛、建房用地等大小問題,村民們都會找張路前來幫忙解決。到了2010年,張路前當上湖頭村綜合市場調解主任后,主要調解綜合市場里的矛盾沖突。同時,張路前又是一個市民信賴的“老娘舅”。除了做好村里的工作, 2013年8月份,由婺城區司法局推薦,張路前去金華電視臺當起了“老娘舅”。因為是兼職,占用工作以外的時間自然是不用說了。因為工作出色,張路前還被婺城區司法局評為“婺城區金牌調解員”。
傳承敬老愛幼、重視教育的好家風
“耄耋老人毛仲先,身癱病臥逾七年,媳賢子孝勤服侍,美德遺風代代傳!边@是村里專門為好兒媳邵素霞譜寫的贊詩。在湖頭村,還涌現了許多好媳婦、好妻子、文明示范戶和最美村民。
邵素霞的公公毛仲先2007年中風,臥床已七年,期間三次生命垂危;婆婆陳翠蓮患有心臟病、腦血管病,多次住院,又于前幾年摔斷了腿,全家兄弟姐妹經過協商,邵素霞主動擔負起了照顧老人的重擔,全身心地細心照料、服侍。每天端茶喂飯、端屎倒尿,毫無怨言,一天三餐變著法給老人做可口的飯菜,為防老人生褥瘡,每天都為老人擦洗身子、翻身。特別是在公公病重病危的情況下,幾天幾夜寸步不離地守在病床前,細心服侍,多次把老人從死神的手里拉了回來。2014年,84歲的公公去世后,她又精心照顧婆婆,督促她按時服藥,F在婆婆心情舒暢,身體也以前好多了。邵素霞說:“讓老人活得長壽、舒心是我們的義務,也是我們每個有良心的人都應該做好的”。
由于重視教育,該村還培養了許多人才。如1962年出生的陳根達,擁有博士學位,現任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羅拉分校教授;1981年出生的盛鈺,祖籍湖頭村,現就職于中國外交部歐亞司,任三等秘書、主任科員,曾為胡錦濤、溫家寶、李克強等眾多國家領導人提供禮賓接待、翻譯等服務;還有醫學博士傅騫、張浩,自強不息、單腿“跳進”省殘疾人射箭的陳柏平……
由于成績突出,該村先后榮獲浙江省文明村、省級文化示范村、金華市五星基層黨組織、金華市級文明村等榮譽稱號。
據悉,下一步,湖頭村還將重建西湖十景,包括望耕課讀、膏田聽雨、三潭漾月、瓜園積雪、柳橋垂釣、龍潭煙雨、偶園秋色、滄洲夕照、梅泉春水和永鎮晚鐘,重現“不殊花港環觀處,最喜銀鉤莫染泥”的景觀。
看婺城新聞,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