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種糧就種糧,還能種出‘名堂’來?”你還別不信,在婺城區蔣堂鎮,種糧大戶盛桂有靠著16年來一點一滴的摸索,走出了一條從富硒土里刨出“金疙瘩”的致富之路,真的種出了“名堂”。
“雙搶”時節,盛桂有承包的630畝農田里,一邊是收割機來回穿梭,所到之處機過穗收;另一邊是插秧機奔忙,秧苗排著隊“扎”進泥土。同時,農場里的烘干機轟隆作響,濕谷子被卷進機械中,不多時變成了干谷。
“傳統方式‘雙搶’,全過程靠人工,630畝農田要80個人18天才能完成,F在靠機械耕種、收割、烘干,同樣18天卻只要幾個機械操作手就行,極大降低了成本!笔⒐鹩懈嬖V記者。
在盛桂有的經驗里,機械化是種糧提質增效的關鍵。2011年“雙搶”時多雨,不能靠天曬谷,他一咬牙買下了第一臺烘干機。沒想到,這一發不可收拾。幾年下來,他累計買下了智能化育秧機1臺,插秧機2臺,烘干機3臺,無人植保機、播種機、施肥機等4臺。如今,種糧全程基本實現機械化,徹底改變了“靠天吃飯”的狀況。
“效率高了,效益咋樣?”面對著記者的問題,盛桂有笑得眼瞇成了線,“每年除了完成國家訂單糧,僅余糧銷售一項,收入就有550余萬元。銷售的余糧中包括向其他大戶收購的部分,以此帶動他們增收100余萬元。自行加工的大米,每公斤售價10至40元!
普通大米每公斤4元左右,為啥盛桂有的大米卻高出數倍?這其中的緣由,他認為首先歸功于腳下這片土地。蔣堂鎮擁有得天獨厚的富硒土壤資源,富硒土地近1.85萬畝。從富硒土里孕育出的富硒稻,是市場稀缺產品。2014年,盛桂有抓住市場需求,注冊了“老盛家”商標,賣起了品牌富硒米,并自建渠道直接把米賣到了消費者手里。8年來,他積累了700多位客戶。
富硒米“叫好又叫座”,也離不開優質品種和農業技術。深諳此道的盛桂有,這幾年堅持向專家請教、向同行取經,逐漸成長為種糧的行家里手。一塊塊農田,在他的侍弄下,成為優質高產田。
現在,聽說婺城區正在建設水稻農事服務中心,集育秧、機插、無人機植保施肥、收割、烘干等托管式服務于一體,他又有了新想法!耙院,依托這個‘田保姆’,種糧更輕松、效益會更高!
16年來,從啥都不懂的“門外漢”到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,盛桂有真種出了“名堂”。難能可貴的是,他還把自己的“種糧經”傾囊相授給周邊農民,并帶動蔣堂種糧大戶,于2016年成立金華市嘉穗富硒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聯合社,注冊大米品牌“婺禾”,一起講好富硒米的故事。如今,聯合社已經發展到26個種糧大戶、14000余畝糧田。
“種糧種出了好日子,關鍵是有國家的好政策。我會繼續帶動大家多種糧種好糧,為共同富裕貢獻力量!笔⒐鹩杏眯囊巹澲约旱姆N糧藍圖。
(記者 馬曉芬)
看婺城新聞,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